共抗疫情·纺院学生党员在行动

日期:2020-05-03     作者:     编辑:李涛    阅读:

共抗疫情·纺院党员在行动

立足专业谈疫情,若乃人尽其才,悉用其力

疫情防控阻击战仍处于关键时期,“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”,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。

为自觉学习贯彻各级党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,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现实检验,纺织服装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举办了“发挥党员模范作用,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”主题党日活动。支部内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志积极响应,除了学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事迹、参与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之外,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,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,对本次疫情中的防护服、口罩等纺织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
要说此次疫情期间什么是与每个人的身体“密切”相关的,非口罩莫属,可谓是没有口罩便“寸步难行”。我注意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许多职业人员如医生、护士等常常需要连续工作8、9个小时,途中是不能摘下口罩的。普通的医用口罩和N95口罩滤效可达95%,封闭性非常好,因此戴久了会觉得闷热,水汽难以散出去,时间长了会对皮肤造成损伤。这里,我构想了一种梯度浸润纳米纤维的口罩来优化此问题。采取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过滤膜,静电纺丝可以做到非常小的孔径,这样可以保证滤效。过滤膜由两层(或多层)构成,内层采用比外层静电纺丝直径大的疏水性材料,外层采用比内层静电纺丝直径小的亲水性材料。这样内侧疏水,外侧亲水,水分更易被吸到外侧散发掉,同时根据毛细现象,水分子有从内侧大孔径层向外侧小孔径层运动的趋势(同理,多层时形成由外至内孔径梯度升高的规律),因此可以形成单向导湿效应,促进水分子向外运动,从而提高口罩接触人体面的热湿舒适度,达到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闷热的效果。

2016级纺织工程三班 朱元澍

自2016年入校学习专业以来,这似乎是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了专业的需求感。针对市场上口罩紧缺现象,对于长时间居家人士完全可以自制口罩。按照口罩原理要求,一般三层即可,由里及外,第一层可采用细棉布或多层纱布,主要用来吸收人呼出时产生的水汽,第二层可用保鲜膜,完全隔绝口鼻与外界空气接触,第三层可用一般棉布,主要用来吸附,当然,自制口罩最重要一点是要注意佩戴时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,以防止气体进入,因而可以在上边缘加用铁丝,使其能够弯曲且保持,或者用弹性略小却存在的皮圈,穿过上下边缘,进行头戴式口罩的制作。

近期,关注疫情最新消息,不难发现当口罩佩戴时间过长时,医护人员脸部会出现深深的印痕,根据口罩的制作原理可以知道此为防止细菌进入,但因医护人员的长期高强度工作,因而,我认为,在口罩加工时,口罩带可选用具有弹性较弱的亲肤材料制成,同时可适当加大宽度,或生产头戴式口罩,可极大程度减轻。

2016级纺织工程五班 见雅倩

轻化工程同学的想法

1、为口罩的大小设定一定的尺码,不同人面部大小也有所不同,为了增大口罩的贴合性可以给口罩设定尺码,或是在不易贴附处添加一些粘性材料。2、接触口鼻处设计定向排汗导湿材料,减少应口鼻呼出汽,浸润内层面料而导致抑菌效果下降,可延长口罩使用时间。3、口罩中内层抑菌滤层采用起效时长较长的材料,增加口罩的使用次数。4、像面膜一样的口罩,能与口鼻处皮肤都吸附贴合,减少漏缝,减轻勒痕。

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生党员在行动

目前,疫情依然形势十分严峻,而做为抗“疫”前线的医用物资,医用防护服供不应求,仅武汉一线的医用防护服需求,就已远远超过正常时期我国产量供给。同时,由于特殊的防护功能的要求,医用防护服、医用防护口罩等其他医用护具本身也存在着穿脱不便,透湿透气性较差等不足。

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,服装设计与工程的学生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,为医用防护用品的改进献计献策,为建造抵御新冠肺炎的防“疫”长城添砖加瓦!

口罩尤其是N95太紧,容易导致面部勒痕、不舒适问题——为了应急,蒙牛伊利把他们的牛奶箱塑料提手捐给医院,这样可以把挂绳挂在提手上,有效缓解面部不适,而在以后,也许可以考虑把口罩的勒绳改成魔术贴类型(如下图),一是缓解不适,二也可以调整大小,适合更多人群。

2016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一班 毕延强

关于口罩和防护服的几点改进建议关于口罩目前存在的问题:医生和护士长时间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会导致脸颊出现勒痕

改进措施:口罩的外层和中层使用过滤能力和防护能力更强的材料、内层接触皮肤的部分选择更加柔软透湿的材料来制作。与皮肤接触的口罩边缘注意裁剪以及粘合工艺,不宜过硬。关于防护服的设计要点:尽量减少结构线裁剪,尽量降低病毒入侵的机率。注重袖口的闭合,可以设计为内外两层的模式,将手套套于内层上,再将外层覆盖于手套之上,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手腕部位的暴露。

2016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一班 杨柳

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图片,一群医护人员“全副武装”,只有眼睛露在外面的他们彼此之间无法辨认,只能在防护服的正反面写上自己的名字。看到这一幕幕,深受感动之余,我也在想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合适的方式或设计,可以更好的在防护服上体现出每位医护人员的身份以及所属单位。比如,在防护服的正面胸腹部或后背处,增加一个透明的夹层,或者一个粘扣一类的部件,每位医护人员配备统一的身份标识,也许是一张大卡片,也许是标牌一类的证件,材料要轻便且便于反复清洁。这样同一张身份标识可以安装在防护服的显眼处,在每次更换防护服时再取下清洁并多次使用。

2017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班 李子嵩

造成“疫时”防护服物资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: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防护服的制作工艺都十分复杂,需要依靠熟练工人手工缝纫,无法大规模机械化;平时没有疫情暴发,市场的需求不大 ,所以生产的企业不多;同时防护服属于灭菌医疗用品,正式生产还需经过层层审批,按照正常的审批流程,正式上市最短需要一年。所以我认为:1.改进防护服生产工艺,提高生产效率,增加自动化生产流程。同时企业可以引进生产防护服的弹性生产线,平时可以生产普通类服装,当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可以集中生产防护服。2.可以改进消毒灭菌技术,减少防护服所需的消毒灭菌时间。

2017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三班 孙金贵

共抗疫情,纺院党员在行动;守望相助,万千你我共携手。胜利,终将属于我们!